• 歡迎訪問濟寧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官方網(wǎng)站
    ?
    濁毒致病理論在治療腎病中的應用
    來源:濟寧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28
             臨床上,慢性腎病病機復雜,病程纏綿難愈,易于復發(fā),治療頗為棘手。筆者精研經(jīng)典,勤于臨床,在腎病的治療中提出了“濁毒致病”的理論,認為“濁毒”為慢性腎臟病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產(chǎn)物,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中注重“濁毒”的治療,常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,減少病情復發(fā)。
    一、濁毒的概念
             “濁者,不清也”,最初指水谷精微中稠厚部分和排泄的污濁之物。中醫(yī)學認為,清與濁是一組對應概念,如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•靈樞》曰:“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”《素問•經(jīng)脈別論》記載:“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于脈”?!端貑?middot;陰陽應象大論篇》有云:“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(fā)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”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(jīng)絡先后病脈證》曰:“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”,提出濁為邪氣?!兜は姆ā分休d有:“濁主濕熱、有痰、有虛”。古人又謂其為害清之邪氣?!度~香巖外感溫熱篇》曰:“濕與溫合,蒸郁而蒙蔽于上,清竅為之壅塞,濁邪害清也”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出:“濁病之原,大抵由精敗而腐者居半”,提出了濁病及其病因。
            歷代醫(yī)家對“濁”的認識,包括生理性的濁和病理性的濁,生理性的濁指水谷精微的濃濁部分和排泄的污濁之物。病理性的濁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①濕重之邪。如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(jīng)絡先后病脈證》中曰:“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”;②小便混濁之癥,即便濁。如《時方妙用》曰:“濁者,小水不清也”;③精濁之癥。如《證治準繩》:“濁病在精道”;④濕溫之邪?!稖責嵴摗酚涊d:“濕與溫合,蒸郁而蒙蔽于上,清竅為之壅塞,濁邪害清也”;⑤瘀血。如《血證論》:“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”?,F(xiàn)代醫(yī)家大多認為,濁與濕同類,有內(nèi)外之分,外者指自然界的穢濁之氣,內(nèi)者指人體異生之病理產(chǎn)物。濕輕而濁重,積濕而成濁,濕易祛而濁難除。
            《說文解字》曰:“毒,厚也,害人之草”,最初用于指毒草,后引申出病因(如溫毒、時毒)、病名(如結毒、青蛇毒)、治法(如清熱解毒)、藥性(如藥性有大毒、常毒、小毒、無毒之分)等多種含義?!督饏T要略心典》載:“毒,邪氣蘊結不解之謂”,從病因學角度指出毒為邪氣。
           歷代醫(yī)家非常重視對毒邪的研究,如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提出了寒毒、熱毒、溫毒、燥毒、大風苛毒等概念,《金匱要略》提出陰毒、陽毒,《諸病源候論》列述了蠱毒、獸毒、蛇毒、水毒、飲酒中毒等,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提出時氣瘟毒,明·吳又可、清·王清任提出疫戾毒邪,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中提出血毒、溺毒。
            “毒”在中醫(yī)學中含義很多,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①癘氣疫毒,戾氣、山嵐瘴氣等峻烈易傳染之外感邪氣,稱為毒邪或毒氣?!端貑?middot;刺法論》說:“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……不相染者,避其毒氣”;②病癥,如疔毒、丹毒、陰毒、痰毒等。③治法,如拔毒、解毒等;④藥物或藥物的毒性、偏性和峻烈之性。如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曰:“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,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”。《素問•五常政大論篇》指出:“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……”;⑤一些特殊的致病因素,如漆毒、水毒、瀝青毒等。
            “濁”“毒”作為單一概念歷代醫(yī)家論述頗多,鮮少作為統(tǒng)一概念被提及?,F(xiàn)代學者在繼承、創(chuàng)新的基礎上提出“濁毒”整體概念,并在多學科的應用中進行了深入論述。
    二、濁毒的性質和致病特征
    1.濁毒的性質
           濁邪是指一類具有渾穢、稠厚、黏滯、膠結特性的內(nèi)生病理產(chǎn)物或致病因素。濁與濕同類,但濕有內(nèi)外之分,濁主要從內(nèi)化生,濕輕濁重,積濕成濁,較之濕邪更加稠厚濃重、膠結穢濁,濕相對易化,而濁尤其難除。毒邪是對人體有嚴重損害、作用猛烈的一種病邪,具有峻猛、頑固、蘊結、偏盛、嚴重等性質。毒有外感與內(nèi)生之分,外感之毒多為六氣太過而生,內(nèi)生之毒多為由內(nèi)外因而產(chǎn)生的對人體有害的物質。濁與毒膠結互助,濁邪郁滯,蘊久化毒,毒邪產(chǎn)生后又進一步加重臟腑虛損,致濕濁內(nèi)生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,難解難分,治療頗為棘手。濁毒既是一種對人體臟腑、經(jīng)絡、氣血、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,又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排出體外的病理產(chǎn)物。

    2.濁毒的致病特征
    (1)黏滯性:濁與濕同,濕性黏滯,濁毒致病,亦有穢濁黏滯的特征,表現(xiàn)為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渾穢不清以及病情的纏綿難愈,故濁毒致病,病勢纏綿難愈,容易阻滯氣機,蒙蔽清竅,敗壞臟腑。
    (2)重濁性:“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”,濁為陰邪,易損傷陽氣,阻滯氣機,影響體內(nèi)清陽之氣上升,使臟腑、經(jīng)絡的陽氣不得布散,出現(xiàn)沉重趨下的特征。臨床表現(xiàn)為頭重昏蒙,四肢沉重,乏力倦怠,關節(jié)酸痛,納呆嘔惡。
    (3)易傷陽氣:濁毒屬陰,易傷陽氣,濕盛則陽微,故濁毒致病,常有陽氣郁遏不伸之表現(xiàn)。
    (4)易于化熱:濁毒重濁黏滯,膠固難解,深伏于內(nèi),膠滯日久,易郁而化熱?!兜は姆ā费裕?ldquo;濁主濕熱”,濁為陰邪,蘊久化熱,濁與熱合,交蒸難解。毒為陽邪,多從火化,濁毒相合,膠固凝滯,氣機郁阻而化熱化火。
    (5)頑固性:濁毒膠結黏滯,一旦產(chǎn)生,可戕伐正氣,對人體臟腑經(jīng)絡和氣血陰陽造成嚴重損害,使臟腑功能失調(diào),津液代謝紊亂,又可再生濁毒。故而濁毒致病,有病期冗長、纏綿難愈、遷延日久的特征。

    3.濁毒的治療
     如《溫病條辨》對濕熱的治療告誡“徒清熱則濕不退,徒祛濕則熱愈熾”一般,治療濁毒,亦要化濁與解毒同時進行。分離濁毒,孤立邪勢,是治療的關鍵。化濁解毒之法可隨證靈活辨用,或給邪以出路,或阻斷濁毒之生成。

    4.濁毒致病理論在慢性腎小球腎炎中的應用
     慢性腎小球腎炎(chronic glomerulo nephritis,CGN)簡稱慢性腎炎,是原發(fā)于腎小球的一組疾病。臨床特點是病程長,呈緩慢進行性,以蛋白尿、血尿、高血壓、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(xiàn),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,可最終發(fā)展成終末期腎病。臨床表現(xiàn)多樣、輕重不一,可發(fā)生于任何年齡,以青中年男性為多見,以蛋白尿、血尿、水腫和高血壓為基本癥狀。早期無特異性表現(xiàn),可有乏力、疲倦、腰部酸痛、納差等。在中醫(yī)學上屬于“水腫”“血尿”“腰痛”“虛勞”“尿濁”等范疇。
            慢性腎炎病機復雜,病程遷延難愈。多數(shù)醫(yī)家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,脾腎兩虛為本,夾雜痰飲、瘀血、濕熱、風邪等標證。筆者總結多年臨床經(jīng)驗,認為本病以脾腎兩虛為其本,濁毒內(nèi)蘊為其標。脾腎兩虛之證為乏力、疲倦、腰部酸痛、納差、水腫、血尿、蛋白尿等。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后天之本。脾虛則運化無權,氣血生化乏源,氣血不足、機體失養(yǎng)則乏力、疲倦。脾與胃共居中焦,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脾胃互為表里,脾虛則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脾運化失司,胃受納無所,故脾虛則胃納差?!吨T病源候論》言:“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。脾腎虛則水妄行,盈溢皮膚而令身體腫滿。”腎主水,脾胃俱主土,土性克水。脾虛則土不能制水,腎虛氣化失司,不能宣通水氣,水氣盈溢,泛溢肌膚,發(fā)為水腫。脾主統(tǒng)血,脾虛則統(tǒng)攝無權,血液妄行,不循脈道,則尿血?!端貑枴酚性疲?ldquo;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”《諸病源候論》中也有“勞傷腎虛,不能藏于精,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”之說。腎虛失于封藏,開合失司,致精微物質下注外泄,形成蛋白尿。脾主升清,脾虛則津液輸布失常,清氣不升,谷氣下降,精微下注,亦可形成蛋白尿。筆者認為,濁毒是一類具有渾穢、稠厚、黏滯、膠結特性的對人體有嚴重損害、作用猛烈的一種致病邪氣。在慢性腎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過程中,濁毒既為致病因素,又是病理產(chǎn)物。濁毒類濕,具有濕邪相似的性質,又比濕邪更為峻猛、頑固,對人體的危害更大。因此,濁毒致病更為纏綿難愈。而慢性腎炎,臨床表現(xiàn)復雜多樣、病程綿長、易于反復,符合濁毒致病特點。濁毒侵犯脾腎,阻滯氣機,氣機不暢,困厄脾腎陽氣,陽氣不升,致使脾腎更虛,進一步加重了脾腎兩虛之證。脾腎虛,水液代謝異常,內(nèi)生痰濕、瘀血,膠著難祛,化熱傷津,日久化為濁毒,進一步加重脾腎虛損。濁毒黏滯,纏綿難祛,日久化熱,灼傷血絡,血熱妄行,溢出脈外,形成血尿。濁毒重濁,流注下焦,可形成蛋白尿。濁毒化熱,與熱膠著,濕熱下注,腎失封藏,膀胱開合失司,亦可形成蛋白尿,或進一步加重蛋白尿。濁毒內(nèi)蘊,阻遏陽氣,阻滯氣機,腎不化氣行水,水液泛溢體表,發(fā)為水腫。濁毒內(nèi)蘊,陽氣被遏,氣機不暢,則腰部酸痛。濁毒上犯清竅,清陽不展,則頭暈、頭沉。
             在慢性腎炎的治療中,從脾腎兩虛、濁毒內(nèi)蘊的理論出發(fā),提出了“健脾補腎、化濁解毒”的治法。該法依據(jù)“致病求本”的原則,重視健脾補腎,常選用黃芪、白術、黨參、地黃、淫羊藿、鹿銜草、金櫻子、芡實等。濁毒作為慢性腎炎發(fā)生發(fā)展過程中重要的致病因素,具有膠著難祛的特點,化濁解毒同時進行。常用白花蛇舌草、車前子、豬苓、茯苓、土茯苓、防己、貓爪草、石韋、穿山龍、大黃、丹參等。黃芪歸脾、肺經(jīng),氣薄而味濃,可升可降,功專補氣,具有補氣固表、利尿的作用。有研究認為,黃芪具有保護腎臟的作用,可減少蛋白尿。筆者認為,黃芪降蛋白尿需大劑量方有效,故黃芪用量多在30~60克。白術歸脾、胃經(jīng),功能補脾、燥濕。黨參補中益氣、和脾胃。三藥合用,共奏健脾益氣、燥濕泄?jié)岬墓π?。脾氣健則統(tǒng)攝有權,血不妄行,尿血減少。菟絲子、淫羊藿、鹿銜草溫補腎陽、益精血、強筋骨。熟地黃滋補腎陰?,F(xiàn)代研究表明,熟地黃有保護腎臟、提高免疫力、降低血壓的功能。金櫻子、芡實攝精止遺,減少蛋白尿。白花蛇舌草、車前子、豬苓、茯苓、防己利水,減輕水腫。防己與黃芪合用,健脾益氣、祛濕和絡。防己與白術合用,可助防己利水。更有現(xiàn)代研究認為,防己主要成分有抗炎、降血壓的作用。濁毒郁久??苫療?,“徒清熱則濕不退,徒祛濕則熱愈熾”,白花蛇舌草、車前子、防己、石韋性寒,可清熱利濕,還可治療蛋白尿、尿血。濁毒日久成瘀化熱,濁毒瘀血濕熱膠著,難解難分,病程更加纏綿難愈,予丹參活血化瘀,大黃清熱利濕降濁以蠲除濁毒,穿山龍舒筋通絡活血,貓爪草有解毒散結之功,能減少蛋白尿。慢性腎炎尿血日久可致貧血,丹參還有養(yǎng)血之功,為血中圣品,對貧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。治療慢性腎炎以健脾補腎、化濁解毒為法,臨證選藥,適當加減,每多獲益。

    5.濁毒致病理論在腎病綜合征中的應用
            腎病綜合征(nephrotic syndrome,NS)是多種疾病和不同病因、病理損害所致的一組臨床綜合征,包括大量蛋白尿(尿蛋白≥3.5g/d),常伴有相應的低蛋白血癥(血漿白蛋白≤30g/L)、水腫、高脂血癥。在中醫(yī)屬于“水腫”“尿濁”“虛勞”范疇。本病具有病程較長、纏綿難愈、易于復發(fā)等特點。
           腎病綜合征發(fā)病機制復雜,西醫(yī)認為與遺傳、感染、免疫功能異常、炎癥反應等因素有關。中醫(yī)則認為本病與先天稟賦不足、飲食不節(jié)、勞倦過度、感受外邪、久病失治等因素有關。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等導致肺、脾、腎等臟腑虧虛,肺失宣肅,脾失健運,腎失封藏,氣血津液輸布失常,水液代謝紊亂,精微物質不能正常輸布、濡養(yǎng)全身,下注外泄。過食肥甘厚味致痰濕內(nèi)生,風痰濕熱等外邪侵襲機體,勞倦過度損脾傷腎,均可致肺脾腎功能失司而發(fā)病。一般認為本虛標實為本病病機,本虛為肺脾腎三臟虛損,以脾腎兩虛為主,標實主要為風、痰、濕、熱、瘀等。虛實夾雜,致使本病反復發(fā)作、遷延難愈。
             對于慢性腎臟病的治療經(jīng)驗豐富,有獨到的見解。筆者認為,腎病綜合征的病機為脾腎兩虛、濁毒內(nèi)蘊。脾主運化,司精微物質的轉化、輸布與水液的輸布,脾虛則運化失司,不能正常轉化水谷精微,脾不升清,統(tǒng)攝無權,精微不能正常外輸筋脈皮骨、內(nèi)藏臟腑,下注外泄,形成蛋白尿。大量蛋白長期隨尿外泄,脾又不能及時攝取轉化,久則出現(xiàn)低蛋白血癥。脾虛不能輸布水液,水濕內(nèi)停,溢于脈外,泛溢肌膚,發(fā)為水腫,重者按之如泥。過食肥甘厚味,或濕熱濁毒停聚中焦,困脾礙胃,脾胃功能失常,脾失健運,不能運化水液,無力化濁解毒,濁毒更甚,循環(huán)往復,日久夾瘀生熱,纏綿膠著,導致血液高凝狀態(tài),血脂代謝異常,形成高脂血癥。腎主水,水液的氣化離不開腎陽的溫煦,腎虛則水液氣化不利,膀胱開合失司,水液內(nèi)停,泛溢于肌膚則發(fā)水腫。腎主藏精,腎虛失于封藏,開合失司,致精微物質下注外泄,形成蛋白尿。因此,脾虛運化失司、升清無權,腎虛封藏、固澀失司,導致精微物質下注外泄,共同導致蛋白尿的發(fā)生,而大量蛋白的流失,加之脾虛生化乏源,不能正常攝取精微物質,出現(xiàn)了低蛋白血癥。脾虛水谷難化,腎虛氣化無權,三焦不利,膀胱開合失司,導致水液內(nèi)停,泛溢肌膚,低蛋白血癥使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,水液由血管內(nèi)滲透到組織間隙,形成水腫。濁毒既是致病因素,又是腎病綜合征久治不愈的病理產(chǎn)物。筆者認為濁毒屬陰,易傷陽氣,濁毒重著黏滯,可阻滯氣機,外感濁毒,使脾腎陽氣被遏,出現(xiàn)脾腎兩虛證候:乏力、疲倦、腰膝酸軟、畏寒、小便清長、水腫、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癥等。而脾腎兩虛,無以運化水濕,氣化功能失常,進一步導致濁毒內(nèi)生。濁毒蘊結于內(nèi),阻滯氣機:“氣為血之帥”,氣滯則血瘀,濁毒瘀血互結,纏綿難解,日久化熱,濁毒瘀熱交織,導致血液呈現(xiàn)高凝狀態(tài),與高脂血癥的形成有關。濁毒重濁,下注膀胱,導致尿濁,與蛋白尿形成有關。濁毒阻礙氣機,水液輸布失常,水濕溢于肌膚,形成水腫。濁毒性黏滯,纏綿難解,致使本病纏綿難愈、反復發(fā)作。
             從濁毒論治腎病綜合征,“致病求本”,標本同治,多采用“健脾補腎、化濁解毒”之法。常用大劑黃芪益氣以減少蛋白尿,配合黨參、白術健脾益氣,山藥健脾、補肺、固腎、益精?,F(xiàn)代研究認為,白術可改善血脂代謝,調(diào)節(jié)水液代謝,并能增強免疫力。山藥中的多糖成分能夠提升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功能,增強機體免疫力。諸藥合用,補氣而不滯氣,使脾健而運化、升清之職正常,腎氣充而固攝有權。茯苓可利水滲濕,配合黃芪可增強利水之功,減輕水腫,有研究表明茯苓有增強機體免疫的功能。菟絲子、枸杞子、山茱萸滋補肝腎、固精止泄,熟地黃滋陰補血、益精填髓,淫羊藿溫補腎陽。“腎為先天之本”,腎陰陽氣血充足,方能溫煦全身,臟腑陽氣充盛,肺氣宣發(fā)肅降正常,脾運化有權,腎氣化、統(tǒng)攝正常,三焦開合有度。覆盆子、五味子、金櫻子、芡實固腎攝精,可減少蛋白滲出,減少蛋白尿、減輕低蛋白血癥。配伍茯苓皮、冬瓜皮利水消腫。澤瀉味甘、淡,歸腎、膀胱經(jīng),利水滲濕,化濁降脂。據(jù)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,澤瀉可有效改善肝臟脂肪代謝,防止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大量合成,有助于血脂的轉運和清除。桂枝發(fā)汗解肌、溫通經(jīng)脈、助陽化氣,用之即可散邪解肌通暢氣機,又可助陽化氣以行水,可用于治療本病水腫之證。濁毒與瘀熱膠著,難解難分,致使病情纏綿難愈,反復發(fā)作,常配伍丹參、牡丹皮、莪術、地龍、鱉甲等活血化瘀通絡之品。丹參、莪術活血化瘀,牡丹皮可清熱涼血、活血化瘀,益母草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、利尿消腫,地龍既能清熱、通絡,又有利尿之功。鱉甲軟堅散結,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示其具有補血、補蛋白的作用。
            腎病綜合征病機復雜,病勢纏綿,臨床治療難度大,從濁毒理論論治,對本病的控制與緩解常有良效。

    6.濁毒致病理論在慢性腎衰竭中的應用
           慢性腎衰竭(chronic renal failure,CRF)簡稱慢性腎衰,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,因腎單位受損而出現(xiàn)緩慢進行性的腎功能減退以至衰竭。臨床主要表現(xiàn)為腎小球濾過率(GFR)下降,代謝產(chǎn)物潴留,水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(diào),各系統(tǒng)損害的綜合征。CRF的終末期稱為終末期腎病,又稱尿毒癥。中醫(yī)學沒有“慢性腎衰竭”的病名。根據(jù)其臨床表現(xiàn),慢性腎衰竭屬中醫(yī)學“水腫”“癃閉”“關格”“虛勞”等范疇。臨床可見倦怠乏力、食欲缺乏、腰膝酸痛、小腹脹滿、雙下肢水腫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稀溏,甚則少尿無尿、惡心嘔吐、皮膚瘙癢、口中尿味、昏迷,更甚者可危及生命。
            中醫(yī)典籍中雖無“慢性腎衰竭”一病,但有許多相關記載?!端貑?middot;水熱穴論篇》中關于水腫的論述言:“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”又《景岳全書·腫脹》云:“凡水腫等證,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。蓋水為至陰,故其本在腎;水化于氣,故其標在肺;水唯畏土,故其制在脾。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,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;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。”指出水腫的發(fā)病與肺脾腎三臟有關。李用粹《證治匯補·癃閉》曰:“既關且格,必小便不通,旦夕之間,陡增嘔惡,此因濁邪壅塞三焦,正氣不得升降,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,格應上而生嘔吐,陰陽閉絕,一日即死,最為危候”。描述了慢性腎衰竭終末期即尿毒癥期的臨床表現(xiàn),指出其病因病機為濁邪壅塞三焦,氣機升降失常。《濟生方·水腫》謂:“又有年少,血熱生瘡,變?yōu)槟[滿,煩渴,小便少,此為熱腫。”指出水腫發(fā)病與外感濕熱邪毒有關?!吨赜啅V溫熱論》:“耳鳴耳聾,惡心嘔吐,呼氣帶有溺臭……甚或神昏痙厥不省人事,循衣摸床撮空”,提出其病機為“溺毒入血,血毒上腦”。
            筆者認為,慢性腎衰竭與先天稟賦不足、感受外邪、煩勞過度、飲食不節(jié)、久病失治等因素有關。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虛,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或久病失治,或房勞過度,損及腎陽,“無陽則陰無以化”,致水液不行,尿不得出;濕濁停聚,泛溢肌膚,發(fā)為水腫。飲食失調(diào),傷及脾胃,或煩勞過度,久病傷脾,脾氣虛則清陽不升,濁邪不降,致小便不得出,水腫腹脹,食欲缺乏,惡心嘔吐。外感風寒濕熱之邪,邪氣犯肺,肺氣失宣,肺氣不能肅降,津液輸布失常,水道通調(diào)不利,或過食肥甘厚味,濕濁內(nèi)生,或感受濁毒,水濕浸漬,瘡毒浸淫,壅塞下焦,則小便不利,小腹脹滿,大便不爽,濁毒內(nèi)陷心包,則神昏譫語。
           筆者認為,慢性腎衰竭病變主要為脾腎虛損,以腎虛為主。證屬本虛標實,脾腎陰陽衰憊為其本,濁毒內(nèi)蘊為其標。本虛之證多由脾腎虧虛所致,如脾腎陽虛,機體失于溫煦,出現(xiàn)畏寒肢冷、倦怠乏力、腰膝酸軟等;水液氣化不利,停聚于內(nèi),泛溢肌膚則水腫;膀胱開合失司,則小便不利?!鹅`樞·營衛(wèi)生會篇》:“中焦亦并胃中,出上焦之后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”。脾氣虛損,運化失司,生化乏源,可出現(xiàn)貧血。脾氣虛,統(tǒng)攝無權,可見嘔血、黑便。“腎為氣之根”,主納氣,腎氣虛則(厥?),濁毒既是本病的致病因素,又是本病的病理產(chǎn)物;水為陰邪,得陽則化,腎陽虛衰,氣化不利,水濕停聚,日久釀生濁毒,因虛致實。濁毒屬陰,易傷陽氣,致脾腎陽虛進一步加重,癥見全身乏力、腰膝酸軟、脘腹脹滿、水腫、小便不利、大便稀溏加重,甚則少尿無尿。濁毒黏滯,壅滯經(jīng)絡,可阻遏氣機,氣機不暢,則氣血不行,津液不布,氣血津液瘀滯,進一步化生瘀血痰濁,加重病情,甚至出現(xiàn)危重證候。濁毒蒙蔽清竅,清陽不展,則頭暈、頭痛、記憶力下降。肺主氣,司呼吸,濁毒郁肺,肺氣郁閉,宣降失常,可見呼吸困難、咳嗽、咳痰,濁毒阻滯中焦,致使脾胃氣機不暢,升降失常,出現(xiàn)食欲缺乏、惡心嘔吐;脾運化乏源,氣血生化不足,可致貧血、低蛋白血癥;脾主四肢肌肉,脾陽被遏,四肢乏力、肌肉酸痛;腎主水、主氣,腎氣、腎陽被困,則腎不納氣而喘促,水液停聚則水腫、腹水;心主神明,濁毒內(nèi)陷心包,心陽郁閉,則神昏譫語,甚至昏迷等危重證候。濁毒日久化熱,灼傷脈絡,則見咯血、嘔血、便血、尿血。濁毒重濁,流注下焦,清濁不分,則出現(xiàn)電解質紊亂、血脂代謝異常。濁毒類濕,其性黏滯,致使慢性腎衰竭纏綿難愈、反復發(fā)作。
    脾主運化,人體水液的運行,有賴于脾氣的升化轉輸,脾虛則運化失司,水液不行。腎主水,腎陽虛衰則不能化氣行水,膀胱氣化失常,開合不利。古人云:“脾為五臟之母,腎為一身之根”?!夺t(yī)宗必讀》又云:“脾、腎者,水為萬物之元,土為萬物之母,二臟安和,一身皆治,百病不生……二臟有相贊之功能。”因此,在慢性腎衰竭的治療過程中尤重視健脾益腎、通陽泄?jié)嶂委煛ER證中多選用鹿茸、菟絲子、淫羊藿、仙茅、山萸肉等溫補腎陽、益精血,地黃、枸杞子滋補腎陰。黃芪、太子參、茯苓健脾益氣、利尿消腫。大劑量黃芪可以益氣健脾以壯腎元,可以減少蛋白尿。山藥補脾養(yǎng)胃、補腎澀精。黃芪、山藥配伍應用,補而不滯,又有補腎之功。濁毒黏滯難解,郁久??蓨A瘀,日久常可化熱,配伍丹皮、丹參、當歸活血化瘀,土茯苓、大黃清熱利濕降濁以蠲除濁毒?,F(xiàn)代藥理研究表明,大黃可促進尿素的排泄,減少毒素對腎臟的損害,具有保護腎臟的作用。丹參被譽為血中圣藥,有“一味丹參,功同四物”之說,對腎性貧血亦有很好的治療作用。當歸既可活血,又可養(yǎng)血補血,減輕貧血。牡丹皮辛、苦,微寒,可清熱、活血,可治療腎衰久病瘀血郁熱。紫蘇葉行氣寬中、和胃止嘔,草果芳香醒脾、化濕辟穢。六月雪健脾利濕、清熱化濁。地龍、莪術、三棱等藥物具有散結作用,用于治療濁毒瘀滯夾瘀。治療慢性腎衰竭以健脾補腎、通陽泄?jié)釣榉?,常于上述藥物中臨證選藥,每多見效。
             筆者總結30余年臨床經(jīng)驗,從濁毒致病理論治療慢性腎臟病,對于一些頑固性腎病的治療,??墒盏綕M意療效。
     

    返回頂部
    ?
    • 總院區(qū):濟寧市任城區(qū)健康路6號
    • 東院區(qū):濟寧市高新區(qū)孟子大道269號
    • 西院區(qū):濟寧市任城區(qū)柳行路99號
    • 24小時服務電話:0537-6056666
    • 急診120電話 : 0537-2257120

   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

    24小時服務電話
    0537-6056666
    • 微信服務號

    • 微信訂閱號

    • 微信視頻號

    • 抖音號

    Copyright ? 2019 www.dancegr8exp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版權所有
    魯ICP備09036553號-2 技術支持:啟航網(wǎng)絡
  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无码,亚洲愉拍自拍另类,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,无码精品亚洲,一区二区三区